前景好 · 效益高
0519-88900138

保卫“国宝”二花脸猪

发表时间:2023-10-12 14:57来源:寻常味公众号

10月9日,在位于郑陆镇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二花脸猪保护区(以下简称“保护区”)内,技术员李顺在各个猪场检查消杀、配比饲料后,就开始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——对7个猪场中新出生的猪崽进阿行记档,包括舍号、圈号、耳号、父号、母号、出生日期、头型、初重等。

图片

“二花脸猪作为我国宝贵的遗传资源,每头猪从出生起就被记录在册。”李顺说,每头猪的档案,形成了焦溪二花脸猪特有的谱系发展脉络。通过该谱系记录选种结果,每一代性状是否得到优化都清晰可见。

图片

像李顺这样的人还有很多。自2011年保护区成立后,前赴后继的从业者,为拯救“国宝”二花脸猪铺平了道路。

图片


#1

传承“国宝”养殖技艺

性成熟早、繁殖力强、崽猪存活率高……作为全国唯一禁止出口的地方猪品种,二花脸猪最大的价值就在于,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最能产崽的,平均每胎产崽15只以上,最多能达到42只。2000年被农业部列入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名录,称为猪种中的“国宝”。

二花脸猪原产于焦溪舜山一带,已有400多年历史。伴随着珍贵的“血统”流传下来的,还有二花脸猪的生活、繁殖、居住习惯。比如,一个圈一头母猪、保证常年不挪圈、饲料要保证青饲料(南瓜藤、山芋藤)与粗饲料(米糠、麸皮)结合,产崽时喜静、生产时要喂益母草……2021年,焦溪二花脸猪养殖技艺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“保种的第一步,就是要传承传统的养殖方式,保证二花脸猪的性状不发生较大的改变。”李顺说。



#2

持续扩大血统

提升种源多样性

2011年,我市在全国首创以合作社模式发展种源产业,成立了常州市焦溪二花脸猪专业合作社。从这一年起,社长顾岳清见证了“振兴”二花脸猪的过程。直到今天,在保留原有血统的基础上,保护区内将原先种猪的血统由3个扩大到8个。

顾岳清回忆,2012年的时候,散养户达到了1500多户,能繁母猪也达到了历史上最多的2800多头。而随后几年,由于环境整治、饲料价格上升、猪价不稳等一系列原因,导致保护区内基地农户大量被淘汰,饲养二花脸猪的数量大大降低。同时,因群体缩小,造成二花脸猪近亲繁殖严重,又带来生产性能下降、优势性能退化等问题。

培育一个新的二花脸猪血统,要3—5年时间。随后的10多年,顾岳清与技术员们四处奔走,在保护区猪场内、本地猪场间、其他地区不同血统之间进行配对,在一代代的群体里不断选育具有产崽率高、瘦肉率高、母性好、耐粗饲料等特点的优良血统。2022年,经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测定:保护区内饲养的二花脸猪群体总计划分为8个血统。

“如今,保护区内有521头能繁母猪、29头种猪、年出栏量达4800头。育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要持续不断地扩大血统,才能体现保护区的种源多样性。”顾岳清说。



#3

为二花脸建立“基因库”

2019年的非洲猪瘟,给二花脸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彼时,受农业农村部生物保种的委托,由南京农业大学对保护区内的二花脸猪进行精液、体细胞采集和冷冻保存,并进行保存备份,以防遗传资源的流失。至此,二花脸猪建立了自己的“基因库”。

“基因库”需要3年更新一次。对此,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黄瑞华及其团队常常会来到保护区内,进行血液、耳组织、受精卵等生物遗传材料的采样和繁殖性能的检测,以及粪便、肠道、子宫等常规检测,再结合猪场生产记录、谱系资料、防疫情况等进行保种情况的整体评价,从而判断品种有无退化、血统有无增减。



#4

二花脸猪的

保护与创新

上个月,江苏农科院博士研究员方晓敏来到保护区内,对正在进行的杂交试验跟踪进度。此前,该院主导了二花脸猪与巴克夏猪杂交项目,需要定期采集试验数据。

这项研究是为了进一步衡定二花脸猪保种成绩。“通过杂交手段,可以举证二花脸猪的保种性能,”方晓敏说,“具体来说,就是查看二花脸猪跟其他品种杂交后,其性状是否能得到继承,即二花脸猪的基因能否在杂交中取得优势。”

如今,保护区内正利用提升复壮技术,进行二花脸猪种源创新,进一步提高生物价值和利用率。如与背膘肌较薄的二花脸猪血统进行配种,将背膘由4指膘降低到3指以下,使得瘦肉率大大提高,更加适应消费市场。

未来,在舜山小镇即将建成的飞猪乐园内,二花脸猪将作为常州文旅项目中独有的IP,与各地的游客们见面……




文章来源于寻常味公众号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